中国科学家多维度揭秘人体衰老密码,开启抗衰新征程

发布于:2025-07-26 阅读:0
中国科学家在衰老研究上成果丰硕。绘制蛋白质组衰老图谱,揭示器官衰老时间表,45 - 55岁是关键期;发现线粒体“双相分子时钟”,解释器官异步衰老。这些成果为理解衰老机制、制定抗衰策略提供新视角,有望实现健康老龄化。

人类对衰老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。近期,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衰老带来全新启示。

人体衰老

北京时间7月25日,中科院动物所、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等机构科学家在《细胞》发表研究。他们融合质谱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,构建了跨越人类50年生命周期的蛋白质组衰老图谱。涵盖七大生理系统、13种关键组织,从蛋白视角呈现机体衰老全景。

研究发现,人体器官衰老并不同步。30岁左右,肾上腺和主动脉率先衰老,内分泌稳态失衡或为早期驱动力;45至55岁是衰老的“暴风骤雨期”,多数器官蛋白质组剧烈震荡,标志多器官系统性衰老加速。

蛋白质组图谱

该研究还揭示,蛋白质信息流紊乱是器官衰老核心特征,血管系统是衰老进程的“先锋组织”和“衰老枢纽”,驱动全身多器官衰老。基于人工智能算法,团队构建了“蛋白质组衰老时钟”,有望实现无创评估个体器官衰老情况。

此外,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昕团队在《自然·衰老》发表成果。他们发现线粒体内部编码“双相分子时钟”,解释了不同器官“异步衰老”原因。

“快闪族”器官如皮肤、消化道等,细胞持续更新,线粒体DNA复制错误积累导致衰老;“长跑选手”器官如心脏、大脑等,线粒体DNA特定“热点”区域积累损伤而衰老。

线粒体时钟

氧自由基虽与衰老有关,但不会随年龄增长在线粒体累积。“线粒体时钟”为衰老研究提供新工具,可评估器官生物学年龄和衰老轨迹,为制定靶向抗衰策略提供思路。

在中医药领域,也有独特的抗衰老理论。中医认为“肾精虚衰是衰老根本”,构建了“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”。中医药在“补肾填精”方面经验丰富,如八子补肾方,能对衰老多个关键靶点产生积极影响。

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衰老机制,也为未来抗衰研究和干预开辟新路径。科学家正努力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美好愿景。

二维码

扫一扫关注我们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@pbootcms.com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
标签: 人体衰老 蛋白质组图谱 线粒体时钟 抗衰研究

相关文章